傳統的檔案傳輸方式如HTTP、FTP、SMTP、POP3建築在Client(客戶端)-Server(伺服器端)架構上,所有檔案都存在Server端,由Server被動服務所有的Client,需要資料的Client自行連線至Server抓取,優點是Server端管理者檔案維護方便,缺點在於資源嚴重不均,即使Server能力再強,面對廣大Client需求時仍有可能寡不敵眾,再者Server頻寬資源有限,雖有眾多方式分散或加強頻寬,但總有極限,當傳輸量到達極限時,Client就會面臨連線失敗的問題。傳統Client-Server架構適用於資料傳輸量小的環境,例如純文字傳輸,而現今資料傳輸量越來越大,Client-Server架構已逐漸無法負荷。
鑒於傳統的檔案傳輸方式已不敷使用,一個新的傳輸方式 - P2P(Peer to Peer, 點對點)傳輸在1979年被提出而且實作(NNTP, 網路新聞服務),1999年從Napster與SETI開始被大量應用正式發揚光大,有別於傳統Client-Server架構,P2P架構中每台電腦都是Client也是Server,資料不再由少數擁有,相反的,資料分散儲存在P2P架構中的所有電腦中,在這樣的架構下,雖然仍然有類似傳統Server的角色存在,但Server存在只為了資源媒合,當Client提出需求時,由Server媒介有相關資源的Client提出服務,以檔案傳輸來說,Client提出需求之後,便有廣大擁有資源的P2P Client可供片段下載,而各片段的下載可以同時進行,效率大大提升,傳統Client-Server架構的問題也不復存在,P2P無疑是更適合寬頻資訊爆炸時代的架構。
P2P有哪些應用?
P2P觀念應用層面出人意料的廣, 從早期的NNTP網路新聞服務一直到近年來尋找外星智慧生物的SETI,網路代理伺服器服務,即時通訊軟體, 到眾所周知的網路檔案分享(eDonkey、eMule、BitTorrent、BitComet、Foxy、KKBox、 EZPeer等等), 另外近來逐漸走紅的網路電視(PPStream、Joost)也紛紛採用P2P架構,P2P可說是無所不在, 早已悄悄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引用資料來源:
http://www.bitjourney.com.tw/zh_tw/Prologue_IR.htm